2015-01-16 17:47:12 來源:中國企業家
編者按:跑步已經成為風靡企業界的活動, 跑道周邊,也圍攏著窺見滿滿商機的掘金者。
“不跑行嗎?”記者問一“大叔”型企業家。
“不行。”這型男說。
“為什么?”
“我們這個群體,都快跟抑郁癥、英年早逝強關聯了,大家都有些害怕,那就干脆跑吧。”
跑步潮如病毒般,正在中國企業家群體中蔓延,盡管每周抽出六七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付諸跑步對他們而言是件很奢侈的事。這個站在財富頂端的群體,也常常是內心最不安的一群人。他們游走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中,在紛繁的要素中抉擇,在人性的弱點中洞察、攫取商機,他們大多超負荷工作,卻必須時刻精神充沛,斗志昂揚。某種意義上,跑步給了他們一個自我調整的時空。
地產圈的幾位悍將如多米諾骨牌般推倒,在郁亮的“高壓”下,毛大慶不得已開始練習跑步;在毛大慶的反復鼓動下,信心不足的潘石屹也參加了蘭州馬拉松賽;在潘石屹身邊,當然還有張欣跑步的身影。
不僅是地產圈,聯想集團副總裁魏江雷每周要跑50公里左右,湛廬文化總經理陳曉輝有3小時56分的馬拉松跑成績,探路者創始人王靜,跑完了霧霾中的10.19北京馬拉松。這份企業家跑步的名單可以拉得很長。
國際知名銀行摩根大通捕捉到了國內企業家群體跑步的升溫趨勢。2011年,摩根大通將其在全球舉行了近40年的企業競跑賽拓展至上海。規則是,只要有四名選手報名的公司,皆可參賽。2011年,參賽者只有3807名,而時至2014年,伊頓、博世、迪士尼等公司,皆以數百人的陣形“組團”參跑,報名者觸到了8500人的參賽名額上限。
類似的火爆場面也出現在更大的跑步圈子中:北京馬拉松賽的3萬名額,2010年歷時兩個月方報滿,2011年5天即報滿,2012年縮短至4天,而2013年報滿則只用了13個小時。2014的揚州馬拉松,報名通道剛剛開通6個小時,3.5萬人的名額便被全部報滿。
在搖號買車、吃飯等位、買房限購之后,跑步的名額也晉級成了一種稀缺資源。
跑步為何熱了?你為什么愛跑步?把這個問題拋給那些跑在路上的人時,有深沉的回復說“跑步是嘈雜世界中為數不多的可以自己與自己對話的安寧時刻,跑起來就放空了”,有萌萌噠回應說“跑出了人魚線,感覺挺好的”,有陶醉的回答說“跑步讓人身心得以雙重舒緩,所以上癮了”。
這些各得其所的答案,讓人想起33歲開始跑步的村上春樹那句名言“跑步無疑大有魅力:在個人的局限性中,可以讓自己有效地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