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3 10:55: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3月2日電 厚重的高度眼鏡,沉甸甸的書包,花樣繁多的“興趣教育”……如今,這幅模樣的小學生在日本屢見不鮮,而且有不斷增多的趨勢。對此,日本新華僑報2日刊文稱,無論是為了眼前,還是為了看不清的未來,讓孩子以犧牲快樂、單純和健康為代價不顧一切“往前沖”,長期來看恐怕要事與愿違,而日本教育的這種“怪相”也值得其他國家關注。
文章摘編如下:
最近,日本政府又出臺了新政策。從2020年起,英語將作為小學5、6年級的正式課程進行教授。針對這看似“國際化”的舉措,日本很多學者擔憂地指出,以前的素質教育、寬松教育都哪去了,不要再加負擔了,日本小學生已經喘不過氣來了。
這番話,并非言過其實。多年來,小學學習教育負擔問題,一直是日本備受爭議的社會話題。近期,日本媒體還深挖出了各地不少公立小學的課程表,令人咂舌。例如埼玉縣內某公立小學的5、6年級,不但每天保持平均6個小時的科目學習,學校還特意把清晨8點半開始的15分鐘辟出來,作為讀書、算數、漢字的補習時間段,為學生們“插縫”充電。
除了基本科目學習,不少學校還安插了納稅知識、零花錢教育、購物生活技巧等各種旨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科目。加上課余和節假日各種運動會、參觀活動以及面向中低學齡學生的培訓班辦得熱火朝天,要說日本小學生“日理萬機”并不為過。究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可以從多方面來理解。
首先,日本進入拼“學力”賺生源的時代。“少子化”加劇,已經成為威脅日本各地學校生死存亡的大問題。作為基礎教育第一階段的小學,自然首當其中。在生源不足、人口流失的背景下,日本全國掀起一股“學力測試”風。表面上看是政府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徑,實際上已經悄然走樣,把各種招生壓力踢給了學校。與拼爹、拼顏值不同,日本當下開啟的“拼學力”教育模式,其結果就是讓小學生們“拼命”。
其次,日本生存壓力增大促使危機感增強。就業率低下、社會競爭殘酷、整體氛圍閉塞,特別是在短期內經濟好轉無望的大形勢下,無論是教育者還是父母,都在無形之中多了幾分焦躁和擔憂。“從娃娃抓起”不再是某些領域的專屬,開始成為日本家庭和教育界的共識。比起那些生涯教育、在職教育,在可以減少“輸在起跑線上”風險的基礎教育上下血本,顯然更可靠和穩妥一些。
最后,日本父母教育自信的缺失和對“集團教育”的依賴。從教育角度看,雖然父母與學校扮演著同樣重要的不同角色,但隨著社會的變化,越來越多的父母特別是年輕父母,對單純依靠自己的教育培養孩子越來越沒信心。
特別是日本仍然沿襲著以女性為中心的育兒傳統,在教育子女方面無暇顧及、學力不夠、自信不足等聲音不絕于耳。無論是學校強化教育還是培訓班,都被視為精英教育和集體教育的重要模式,開始被越來越多的父母寄予厚望。
誠如一些日本學者指出的那樣,如果說日本目前的高等教育還有可圈可點之處,那么基礎教育恐怕已經出了大漏子。無論是為了眼前,還是為了看不清的未來,讓孩子以犧牲快樂、單純和健康為代價不顧一切“往前沖”,長期來看恐怕要事與愿違,而日本教育的這種“怪相”也值得其他國家關注。(蔣豐)